凤凰自行车

 
凤凰自行车标志

公司简介

上海凤凰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凤凰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是独家外销凤凰牌自行车及零配件的工业自营外贸公司。凤凰牌自行车商标是中国首批十大驰名商标之一,已在世界上84个国家商标注册,是国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大宗出口品牌商品。

凤凰牌自行车从60年代始外销已有40余年的外销史。凤凰牌自行车曾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出访的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凤凰牌系列自行车在东南亚、中近东、东西非及中南美洲享有盛誉。尽管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9.11事件的影响,出口创汇规模一直保持在5000多万元左右。2003年5个月出口创汇达2700多万美元,外销自行车70多万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公司奉行质量,品种和服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牌营销理念,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懈拓展国际市场。公司已经在印尼、加纳和迪拜设立了贸易代表处,2007年又在日本建立了合资的日本(凤凰)公司。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公司致力于拓展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已成为公司最大的出口国别市场。公司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建立了代理经销网络,年均出口国别超过50个国家。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谋求长期发展,公司率先在国内同行业中通过了ISO9001(2000版)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国际认证。凤凰牌自行车继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兴衰历史

凤凰展翅 翱翔神州

1958年,上海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也就是凤凰自行车厂的前身。几季之后,凤凰牌成了家喻户晓的自行车名牌,一时供不应求。

成立之初,凤凰是一支蓬勃发展的生力军,在全国有限的几家自行车厂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993年,凤凰自行车公司整体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在境内公开发行A、B股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一年,凤凰的年生产量跃过了500万辆大关,达到523万辆,同时公司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战略,除主营自行车外,还开始经营工程塑料、酒店业、国际贸易等产业,形势一片大好。

凤凰的辉煌还体现在它所获得的荣誉上,凤凰牌自1995年起连续10年被评为上海

凤凰自行车

名牌,凤凰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起连续6年被评为上海名牌产品百强企业,2002年通过了ISO9001: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为2004年度全国轻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凤凰自行车、电动车2003年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免检证书,并被列为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与扶持的出口品牌。

就在这辉煌的背后,凤凰却停止了向上腾飞的势头。据凤凰股份1999年的年报显示:1997年至1999年,凤凰的市场占有率呈下降态势,分别下降21.6%、17.4%和14%。在整个市场处于持续增长的时候,凤凰似乎无法再振翅高飞。

祸起"联营" 陷入竞争泥潭

怀旧的凤凰自行车

1986年前后,凤凰开始了以扩张为主要方式的经营。以凤凰为"龙头",江苏、浙江、广西和新疆等地的43个单位,联营组成了"凤凰自行车(集团)公司",所谓的联营就如同现在的加盟店,打着凤凰的旗号"特许经营",这仅仅只是松散联盟关系,而不是控股公司的概念。

扩张过后,照理来说应该是进行有序管理,然而,凤凰被"眼前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所蒙蔽,没有看到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变化。1989年,由于"联营"带动,整个集团共生产凤凰牌自行车620万辆,然而仅仅几季之后,产量就剧降为354万辆。产量的急转直下有如当头棒喝,敲醒了沉醉在产量美梦中的凤凰领导层。经调查才发现自从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及整车厂数量猛增,自行车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自行车生产进入了一个饱和期。

面对这样的情况,凤凰自行车厂做的不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是通过逐步收回品牌使用权的方式,想使自己逃离数量竞争。然而,事与愿违,经过多年的联营,那些小型制造商都具备了相当的生产能力,在脱离凤凰之后,纷纷成立自己的品牌,与凤凰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时还把凤凰拖入了低价竞争的泥潭,使其无暇顾及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新型的自行车一如新装上市,每时都需要追求不同的新意,引领潮流,没有更新,就意味着停留在了过去,没有了前进的冲劲,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与此同时,台资和外资自行车公司抓住这个混乱的局面,打入了大陆市场。1992年,全球自行车生产及行销最具规模的公司之一台湾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凤凰合资成立上海巨凤自行车公司,同时"巨大"还在江苏昆山独资设立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捷安特等外来品牌一开始就避开了低价竞争的老路,将产品定位于中高档,不仅保留了足够的盈利空间,也挤压了凤凰等老品牌的生存空间。单以出口而论,2003年,"巨大"平均出口单价为125美元,而凤凰平均出口单价仅为40美元左右。

2001年,凤凰就已经开始生产销售电动自行车,这原本可以成为凤凰新兴的一次战略性机遇。但是决策者的领导力不够使得凤凰在探索电动自行车生产上畏首畏尾,始终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局面,另外,由于永久牌是电动车的"钦定"生产商,凤凰也一直未能涉足很深。

新战场开拓不尽如人意,传统市场又面临竞争者的蚕食。身处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凤凰始终未能一飞冲天,打开新局面。如今,凤凰每年的产量只是徘徊在1990年的水平,但市场地位已今非昔比,人们再提起凤凰,也只能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辉煌了。

凤凰涅磐 难获新生

当凤凰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之时,凤凰并没有寻求有效的手段去改变这一现状,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外市场,在每年生产的400多万辆自行车中,有400万辆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下了1.3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然而,好事多磨。2005年7月19日,欧盟对中国自行车征收反倾销税,税率由30.6%上升到48.5%,对于凤凰来说,这无疑是一记重拳。

凤凰自行车面对企业的集团化,单一的自行车生产业务已无力支撑上市公司的发展,公司内的员工都是公司的老成员,没有社会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公司在改革上没能有多少新的创举。2005年底,凤凰的控股股东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将其所持的13053.9645万股公司国家股(占总股本的36.92%)无偿划拨给上海市金山区国资委,由国资委负责处理这些资产。金山区国资委有意使凤凰转型成为房地产公司,2006年六月,凤凰建设投资1亿元与上海石化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金山海洋风情商街开发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公司投资1000万元设立了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将主营业务自行车、电动车销售生产装入这家新公司。然而观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家公司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完全受到总公司的压制,凡事都要经过批准,还要小心翼翼,垫手垫脚,有如壮士断腕,无复当年之勇。

凤凰的品牌正逐渐边缘化,金山区国资委在接下去多年将如何进行投资尚是未知之数。

市场是无情的,在经历了大浪淘沙后,一些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彻底倒下了,而另一些倒下后却又站了起来。北方的"飞鸽"、"红旗"是与"凤凰"、"永久"同样驰名的牌子,在沉寂了五六年后,依靠品牌优势再度起飞。业内人士认为,老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根深蒂固的,它们的弱点就是与市场销售脱节,依靠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基础,杀回市场并非不可能。

品牌资源

凤凰采取多品牌战略,针对不同的产品、档次和消费者,采取了不同的品牌加以区分。凤凰的品牌主要有:

凤凰牌

  飞达牌             菲尼仕牌

   轻燕牌             悠游木马牌

制造体系

公司强大的生产车间公司有着强大的生产能力,其中包括:

1、自产能力:公司拥有两个生产基地,可以生产包括山地车、赛车、淑女车等在内的所有中高档产品,材质上可以使用碳纤维、镁合金、铝合金等多种先进的材料。

2、OEM生产:公司为了积极拓展生产能力并应对市场竞争,特别吸收业界内先进的厂家作为公司的OEM生产基地,作为公司产能的积极补充,为公司的销售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产品动态

折叠车

山地车

载重车

轻便车

赛车

童车

概述

凤凰自行车

凤凰牌是上海自行车三厂生产的,曾经是中国的出口产品,凤凰牌自行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出口东南亚了,因此拥有一辆这样的自行车,在当时绝对是一种骄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苏浙沪,"凤凰"自行车都是老百姓趋之若鹜的紧俏产品,甚至有一阶段,要凭票才能购买。 1978年,能拥有一台凤凰或永久牌自行车,足以令一家人自豪。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当人们怀念起"凤凰"的同时,已经开始将这些品牌归为记忆中的东西,甚至是艺术家们用来表现的一个特定符号。

"凤凰"的意义越来越符号化。上海一家影楼还别出心裁地推出"凤凰"自行车主题婚纱摄影,青年男女有意打扮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形象,以凤凰自行车为背景留念,参与的青年对凤凰自行车并无概念,也无复杂情感,但因商家的设计中融入了时尚元素,造成了复古的效果。

种类和型号

凤凰的一些历史产品以28英寸和26英寸加重自行车为主,后开发了24英寸女车等型号,改革后产品种类和型号繁多,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开发出了轻便车、运动车、特种车、电动车、赛车共7大类500多个品种,

防伪

凤凰自行车

由于凤凰牌自行车是名牌产品,受到一些假冒产品的仿造,厂家设立了一些防伪技术手段:

真品特征

1.商标。上海自行车三厂生产的"凤凰"牌自行车车架前管上有厚1mm的凤凰商标硬牌,富于珐琅光泽,立体感强。

2."凤凰"标记。凤凰车在车把、车架、车铃、链罩、曲柄等处有18个小凤凰图案或文字的硬印标记,车把正中打有"中国上海"和凤凰印记。除12、42 型外,"凤凰"车前叉、车架上下立管、后挡泥板均有凤凰贴花,曲柄外侧有英文及汉语拼音"凤凰"标记,字迹清晰。"凤凰"车车圈上有凤凰硬印标记;28 英寸(711mm)和26英寸(660mm)"凤凰"车车架后接头上打印有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特定标记。

3.光洁度。"凤凰"车车身光洁度好,车圈光洁度高,镀层均匀,防锈性能好。

假品特征

1.商标。假冒车的商标硬牌用料轻薄,颜色不匀,无立体感。

2."凤凰"标记。假冒车虽有少数仿制的标记,但一般为手工制作,图案字样不清,位置歪斜。在车前叉、车架上下立管、后挡泥板也贴花,但所用凤凰贴花光泽差,形状、规格不一,有的极易划掉;假冒车车圈没有商标标记;28 英寸(711mm)和26英寸(660mm)假冒车车架后接头上没有打印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特定标记。

3.光洁度。假冒车表面粗糙,车圈光洁度差,防锈性能不好。

历史

盛极而衰

凤凰24英寸女车

1970年代。大街小巷,"凤凰"牌自行车随处可见。在商店里,凤凰自行车总是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成为消费者购买自行车的首选。"凤凰"被人们视为吉祥和高贵的象征,甚至成为姑娘出嫁时一份很有"面子"的嫁妆。

这家国内曾经最富知名度的自行车制造公司,拥有辉煌的过去。1958年,在上海的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上海自行车三厂,这是一家地方性国营公司。几年后,由这个厂生产的凤凰牌自行车,开始成为全国名牌,并开始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出口量长期名列全国自行车行业第一。1992年,上海凤凰自行车公司成立。

成就凤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短缺经济"时代。河北省石家庄市志记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供应紧张。1962年直至1986年,自行车(主要是上海产"凤凰"、"永久",天津产"飞鸽")实行凭票供应。1962至1963年之间,"凤凰"、"飞鸽"和"永久"的标价高达每辆650元。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凤凰自行车的产能迅速得到释放———由1958年的15.6万辆迅速扩张至1990年的354万辆,1992年产量继续攀升至483万辆。到1993年,凤凰的年生产量达突破500万辆大关,达523万辆。同年9月,凤凰改制为"股份公司"并成功上市。

不过,这种辉煌并没有持续多久。两年之后,在年产量到达538万这个历史最高点,凤凰停止了上升的势头。

逆转之下,不只是凤凰,而是整个中国自行车行业。

在1995年之前,中国自行车产业也经历了一个与凤凰相似的"盛世"。1985年,全国的自行车年产量为3235万辆,1986年为3570万辆,1988年达到一个高峰———4122万辆。在1990年下滑到3141万之后,1995年全国自行车年产量又达到了新的高峰,4472万辆。

在随后的1996至1998年,由于市场疲软,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汇率变化等因素,自行车开始出现大量积压,全国自行车企业产销量下降,成本上升,经营亏损。连续3年,全国自行车的产量都低于3400万辆。作为行业翘楚的凤凰,受到的冲击最大。

不过,在1998年之后,凤凰却没能跟上整个自行车行业的迅速复兴。1999年年产量跌至228万之后,凤凰的年产量直到2003年前后才逐渐恢复到近400万辆。而全国自行车总产量则以每年1000万辆的速度快速扩张,从1998年的3379万辆激增至2003年的7852万辆。

从凤凰股份1999年的年报可以看出中:1997年至1999年,凤凰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分别为21.6%、17.4%和14%。在整个市场还在持续增长的时候,凤凰似乎无法再高飞了。

"联营"之祸

凤凰折翅,"联营"之祸缘起1986年12月。当时以凤凰为"龙头",在江苏、浙江、广西、陕西和新疆等地的43个单位,联营组成"凤凰自行车(集团)公司"。凤凰派人参与其联营企业的管理,联营企业可以使用"凤凰"品牌,但必须为此支付的"品牌使用费"。不过由于组织中的各成员是一种松散联盟关系,因此这种联营的经营方式更像是"特许经营"的初胚,而非如今的控股集团概念。

事实上,除了凤凰之外,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其他四大自行车品牌———"永久"、"飞鸽"、"金狮"和"中华",也都无一例外与其它小型自行车厂进行联营。

在自行车还属于紧俏商品的1980年代,联营让凤凰自行车的产能迅速扩张。1989年整个集团共生产凤凰牌自行车为620万辆,而1990年凤凰公司的产量仅为354万辆。

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自行车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行业产能过剩。仅大陆地区就有150多家自行车整车厂和700多家自行车零件生产商。

凤凰开始逐步收回品牌使用权。1993年至1997年间,凤凰先后与新疆自行车厂、杭州自行车厂、哈尔滨自行车工业公司、太原自行车总厂、山东鲁南自行车总厂、南宁市自行车总厂、合肥自行车二厂、山东淄博自行车厂等终止联营。不过,五大品牌已经把这些竞争对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扶植起来了"。这些联营厂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生产能力,在离开凤凰后,开始成为凤凰强劲的竞争对手。

"知名品牌的口碑在联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而小厂通过联营提升了自己的生产能力。"联营最大的危害在于:小型制造商把五大自行车品牌拖入了无休止的低价竞争的泥潭,使它们无暇顾及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

凤凰折翅

国内市场的混乱竞争局面,为台资和外资自行车公司,提供了进入大陆市场最佳时机。1990年代,在新台币升值、劳力短缺以及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冲击下,台湾的自行车公司,开始将大部分订单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大陆进行生产,而它们在台湾和欧美的工厂,则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自行车。1992年,台湾的巨大机械工业公司与凤凰自行车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巨凤自行车公司,同时"巨大"还在江苏昆山设立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昆山捷安特和上海巨凤成为"巨大"的生产重心。

捷安特等外来品牌一开始就刻意避开低价竞争,明确将产品定位于中高档,从而保留了足够的盈利空间。2003年,"巨大"(包括其在大陆的工厂)平均出口单价为125美元,而凤凰2003年的平均出口单价仅仅在40美元左右。

高端市场被占据,进一步挤压了凤凰等老名牌的生存空间。同为上海名牌,永久在自行车业务遭遇巨亏后被中路集团收购。

重生,变才能通。"虽然凤凰是早期的上市公司,但它的机制里还有很严重的计划经济。"一位和凤凰相当接近的业内人士表示,机制刻板让凤凰失去了不少机会。

"2004年以后,污染严重的燃油车将不能再在上海上牌",上海市政府的这条禁令给自行车生产商带来新的市场契机———生产电动自行车或燃气车。

凤凰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潜在的市场。早在2001年,凤凰就开始生产电动自行车。不过它再次采用联营方式,与江苏省江都自行车车把厂一起生产。结果是:直到2004年,凤凰在电动自行车业务成本收益持平,而在上海市场,"凤凰电动自行车甚至连三流都算不上"。

而作为过渡性交通工具的燃气车,上海约有20万燃油车需要用燃气机替换,但由于是政府定点生产。被中路集团收购的永久成了"钦定"的生产商,凤凰没有涉足的机会。

在寻找新领地的路上,凤凰的速度有些慢了,而它自己固守的传统市场,又无法阻止别人的蚕食。它需要想办法让自己活得更好。

西飞出海

"凤凰在国内不景气,不表示它在国外也不景气。"当凤凰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下跌时,有一个指数却始终保持坚挺,那就是"外销比例",即使在它经营最困难的日子里也是如此。

1995年,凤凰的年销售中,出口占25%,1996年这个数值上升到28.7%,1999年为37.8%,2000年出口首次超过内销达到61%,2001年64%,2002年跃升至73.7%,2003年为75.5%,2004年前三季度这个比例达到了创历史的77%。

显然,对于凤凰来说,重要的是在海外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价格优势的"有序竞争"的市场。

凤凰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洪文表示:国内自行车市场还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低价车、假冒车的无序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但在谈到中国自行车在海外的竞争优势时,他毫不讳言地说,"是价格。"

凤凰的出口增长,契合了整个中国自行车行业的成长轨迹。1995年,全国自行车年产量中有28.2%是用于出口,到了2003年,这个比例成长为64.2%。其中最多出口到亚洲和北美洲,分别为40%和38%,欧洲占11%,南美洲、非洲和澳洲比例较小,分别占5%、4%和2%。其中,美国和日本是中国自行车出口最大和最成熟的市场,而欧盟则最具挑战性和成长力。

欧盟,这个年销量高达1500万辆的自行车市场,对中国自行车厂商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在欧盟内部,以意大利、德国、英国和法国的产量最高,平均年产量200多万。但除了意大利有部分外销之外,其它国家均以供应国内需求为主,不足部分都需要进口。

但中国自行车驶向欧洲之路并不通畅。1993年10月当时的欧共体做出裁决:对来自中国的自行车整车统一征收高达30.6%的反倾销税,并延续至今。为了绕开反倾销壁垒,近年来,中国的自行车厂商纷纷采取前往当地办厂的策略。

1996年,凤凰在国内的合作伙伴"巨大",在荷兰设立捷安特欧洲制造工厂,2003该工厂的年产量达到25万辆,目标瞄准当地的中高端市场。

欧盟的巨大吸引力驱使凤凰步"巨大"后尘,在2004年上半年,前往荷兰设厂。在这个连女王和大臣都爱好自行车,全球人均自行车占有率最高的国家,凤凰设立了自己的组装工厂。作为欧盟成员国和欧洲物流中心的荷兰,从这里开始,扩张到整个欧盟市场,是自行车制造商们可以选择的最佳途径。

从国内配套厂商那里以优惠价格采购的零部件,在运到荷兰之后,只要缴纳10.5%的正常关税,经过当地组装厂的简单组装,凤凰牌整车被直接送到荷兰的零售网点,或者,从荷兰无障碍地进入欧盟其它国家。

国内低廉的成本,避开了高额反倾销税和经销商的盘剥,中国造自行车直接到达了众多的欧洲终端消费者。这对于国内多数开工不足的自行车厂商来说,无疑是一幅美好的图景。但要把这一切变成现实,中国的自行车业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荷兰当地的自行车厂商一般都已经有了成熟的销售渠道。"如何到达消费者,这是2004年首入荷兰的凤凰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产品定位方面,"在荷兰,凤凰的定位主要还是中低端市场"。那些习惯了推销50美元低价车的自行车生产商,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地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欧洲客户的需求了,因为定价在500美金以上的高端产品市场,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中国制造"在未来可能不再那么便宜了。在长三角,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正在出现,土地、钢材、能源价格上涨很快,国家对自行车出口的补贴减少,出口退税持续下调。

自救

1990年以来,凤凰一直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救:
1 1992年,与台湾的巨大机械工业合资成立上海巨凤自行车公司,生产"巨大"的低端自行车产品,保持产能。

2 再次通过联营方式,与江苏省江都自行车车把厂,一起生产电动自行车,往高附加值自行车市场移动。

3 通过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和一些非洲国家
,来挽救内销疲软的颓势。

4 试图通过在荷兰设立组装厂,避开贸易壁垒,并通过荷兰便利物流网络,扩大在欧盟的市场份额。

"1990年代初,国内(大陆)出口的自行车有三分之一都是凤凰生产的。"上海自行车业界一位旧人这样回忆上海凤凰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199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时发行A、B股,股票名称凤凰股份和凤凰B股,代码600679和900916;公司于1995年更名为凤凰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凤凰)当年的盛况。
凤凰每年的产量仍然徘徊在当年的水平,但其市场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和出口国,中国2003年的自行车产量高达7852万,出口到世界各国的自行车为5043.8万。而这一年凤凰的产量仅为373多万,出口量为287万,占据的比例不过区区二十分之一。

现状

经过不断的自救与开拓国外市场,重新回归的"凤凰"面貌焕然一新:除了传统车型,还开发出了轻便车、运动车、特种车、电动车、赛车共7大类500多个品种,同时"凤凰"商标已在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2007年,凤凰自行车总销量达450万辆,在国内位居前列,其中自有品牌出口量达140多万辆,在国内制造商中名列第一。

"飞"到海外,是凤凰坚守和自救的法宝。近10多年来,在尼日利亚、印尼、阿富汗等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我们又看到了国人上世纪70年代对凤凰自行车的追捧"。为了满足当地人"载重"的生活需要,凤凰出口的自行车中四成以上是传统车型。2000年,凤凰出口首次超过内销达到61%,2003年跃升至75.5%,2007年也仍超过66%。近年,凤凰还把组装厂建到了荷兰,准备利用这个自行车人均占有率全球最高的国家的物流网络,扩大在欧盟的市场份额。

在内销上,凤凰也开始打造"年轻、时尚"的形象,积极收复失地。目前,"凤凰"已衍生出副品牌———"飞鸟"牌,商标形象变成了凤凰的简约版,口号也变成了"想飞就飞",对个性张扬的新生代消费群体颇具吸引力。现有的500多种产品中,山地车、折叠车等都以"飞鸟"牌走向了市场。2008年底,"凤凰"在金山朱泾镇的新基地也将正式投产,并以生产高附加值车为主,包括中高档的城市车、面向长三角的折叠车、具有前瞻性概念的新型车、电动车4类产品。公司还与科研院所等合作研发新材质车,比如钪合金车,只要在铝中添加千分之一的钪元素,就可比原来的铝合金车重量轻50%,强度提高50%。使用了钪合金材质的折叠车,还有望受到女孩们的欢迎。

暂时没有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